I-II 戒绝和遵从(下)--《生命的桂冠——瑜伽研究》2.2 八大瑜伽
圣.给乐葩.辛格(Sant Kirpal Singh,又译:基帕尔.辛)
第二章 瑜伽的理论与修练-《生命的桂冠——瑜伽研究》
2.1 古代瑜伽的基础
①瑜伽的起源和技巧
②基本概念
2.2 八大瑜伽
I-II 戒绝和遵从(上)
I-II 戒绝和遵从(下)
在《薄伽梵歌》中,上主奎师那也强调修练戒绝和遵从行为的重要性。
慈悲的佛陀也指出尊贵的八正道,包括正见(正当的知见)、正思维(正确的决心)、正语(正当的言语)、正业(正确的思考)、正命(正当的职业)、正精进(正当的努力)、正念(正当的观念)、正定(正确的禅定)。佛陀尤其强调要与圣人在一起,因为他们已了悟真理,可以唤起信心,藉由渗透的作用,会在求道者的心灵逐渐注入虔诚的信念。
一些要戒绝和遵从的行为
| |
戒绝
| 遵从
|
1 否定上帝 | 信仰上帝和上帝力量 |
2 自我沉溺 | 自我控制并贞洁(身、口、意都要纯洁)
|
3 不诚实和诈骗的生活 | 以诚实的方式谋生 |
4 内外在不卫生、不洁净 | 内在可以用水灌洗和增加含氧量,外在可以规律地清洁皮肤、臀部,做日光浴、空气浴等。并在卫生的环境中,过洁净的生活。 |
5 身、口、意上伤害别人 | 在身、口、意上,各方面都不伤害别人 |
6 说谎、欺骗、贪婪 | 培养真诚、实在和慈悲的质量 |
7 不耐烦、贪财、自私 | 耐心、满意、无私的服务 |
8 武断、我执 | 谦卑和自我臣服 |
比丘佛护在自我放纵和苦行的两个极端间提出了中道。他透过有(bhava)告诉我们佛教的发展和修练的方向,即:
1. 道德的纯洁。
2. 心智的纯净。
3. 直觉的洞察。
比丘佛护也强调以纯净道德作为一切事物基础的必要,不论在尘世生活或灵修上面都如此。佛陀也声明真正的美德会产生五种好处:勤勉会带来好运、流芳百世、赢得世人尊敬、始终问心无愧、带着善业再生。
对佛教的在家人来说,基本的要求是五戒,这样才会有正确的行为,八正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。五戒包括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喝酒。与之相关的是德性的遵守,包括:善待万物、布施、贞节、追随真理、中庸。我们可以发现,佛陀的五戒与古圣先哲所指示的需要戒绝和遵从的行为丝毫不差、完全相应。
净化的过程(shila)在于两个基础:辨别是非之心和羞耻心。因为一个人一方面出于自重和顾忌而摒弃邪恶,注意别人的尊重,另一方面害怕受到责备和非难,结果一个人言行正直、有礼、谦虚。对佛教适用的,同样适用于耆那教,耆那教思想有五个伟大的誓言:非暴力、不偷盗、不贪、诚实、贞节。
强调戒绝和遵从不单是古代印度思想的特色,也可在所有积极寻求宗教体验的人中看到。因此我们研究犹太教、基督教思想的发展时,也会看到相同现象。
摩西立下十诫,指出要避免的缺点:崇拜别的神明、跪拜雕刻的偶像、妄称主的名、不守安息日、对父母不孝、犯下极恶的罪,如杀生、邪淫、偷盗,最后是在社会上作恶,如作伪证,贪恋邻人的房子、妻子、财产(《出埃及记》第20章第4-17节)。耶稣在十福中,强调道德的发展,并作了完整的陈述: 虚心的人有福了、哀恸的人有福了、温柔的人有福了、飢渴慕义的人有福了、怜悯的人有福了、清心的人有福了、和睦的人有福了、为义受逼的人有福了,若因有辱骂你们、逼迫你们、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,你们就有福了(《马太福音》第5章第11节)。耶稣说,不是没有审判的:“我来不是要破坏法律的,而是要成全的。”伊斯兰教强调道德的劝告、悔改、出离心、征服感官、信赖上主、调和、灵性的训练。锡克教古鲁也做了相同指示(指示培养必要的美德,像贞节、坚忍、理解、知识、畏惧上帝、禁欲、爱和怜悯)。
那纳克上师简短地说出真实的生活高于一切:
真理高于一切,
但更高的是真实的生活。
——SRI RAG
为什么要如此,原因不难理解。为了能获得灵性的进步,心灵平静、和谐是必要的。只要一个人仍是欲望的奴隶,这样的和谐便不可能达成。因此,必须根除使自性远离和谐的欲望。但大自然厌恶真空的状态,适用于身体现象的,亦适用于精神的况状。要清除心灵的否定和瓦解力量,惟一的方法是以肯定和连结的力量取代。无论如何,在培养正直的行为时,真理的求道者必须记得,这只是一个方法,而非终点,了解它,并超越它,才能到达灵性的目标。史瓦米.维卡南达(Swami Vivekanada)在《作用的秘密》这本书中,清楚地分析了这个过程:
你们必须记住灵魂的自由是所有瑜伽的目标…….金鍊和铁鍊是一样的。我的手指中有个刺,我用另一个刺把第一个挑出来,当我把刺挑出来时,我把两个刺都丢到一边……。因此,不好的倾向会被好的倾向所抵消,心灵中不好的印象,必须用好印象的清净波来清除,一直到所有邪恶消失不见或受到抑制为止。因此,“执着”才能变成“不执着”。
更多资讯: